星期日, 28 4 月, 2024
首页加中新闻中国故事中国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独家专访:我与加拿大有缘

中国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独家专访:我与加拿大有缘

导言:前中央电视台记者、现为加拿大自由撰稿人马美霖,在她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曾多次采访过姜昆。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她仍在央视时,姜昆就曾在一次采访中对她表示,如有任何公益活动需要他参与,只要告知,他必定全力支持。姜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马美霖的镜头与笔触下,记录了姜昆多次参与公益、助人为乐的情景。

除了积极帮助弱势群体和有需要的人士,姜昆对马美霖的一位大学同窗的援助,更是让她深切地感受到姜昆的仁爱之心。

2003年,这位同学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在北京接受了几次大的手术, 手术之后的高额康复治疗费用使她陷入困境。因为大学毕业后各自走向不同的生活轨迹,天各一方,三年后,马美霖才得知这位同学的不幸遭遇。2006年回国时,她尽其所能帮助这位大学同学。知道姜昆乐于助人,马美霖便趁着在北京采访姜昆时带这位同学前往。得知这位同学的艰难处境之后,姜昆当即表示会帮助她。不久,就在北京华彬大厦组织了一场慈善筹款晚会,多位文艺界名人,如朱军、殷秀梅、张也、孙小梅、中国辣妹、刘全利、刘全和等参与。晚会筹得的款项,为这位同学解决了燃眉之急。

现在,这位同学经过康复治疗后,病情已稳定。得到众多人的关心和帮助,使她坚强而有信心地面对并接受了身体的残疾,通过她自己的不懈努力,如今她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每当提及这段经历,她都会说,当年若非姜昆老师出手相助,她很难度过那段困难时期。因此,她视姜昆为生命中的贵人,并与姜昆建立了深厚的忘年友情,称呼他为“爱心老爸”。姜昆对这位同学的无私援助让马美霖更加敬重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作为一名已移居加拿大多年的华人记者,马美霖了解到姜昆与加拿大有着几十年的深厚情缘。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踏足加拿大以来,他曾先后多次访问加国,并为中加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深入了解姜昆与加拿大的深厚纽带,特别采访姜昆并撰写了这篇独家专访,这也是姜昆首次对记者全面讲述他与加拿大的不解之缘。

(1988年,姜昆在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尼亚加拉瀑布前留影,这是姜昆第二次到访加拿大。)

以下为专访的文字记录

问:姜昆老师,请问您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来到加拿大?当时是因为什么原因前来的?

答:那是1984年,我当时已经三十多岁了。在那个刚刚结束的动荡时代,当我们中国的演艺人员首次走出国门时,我有幸被选中参与。1984年年底,我从美国的康奈尔出发,途经尼亚加拉大瀑布,最后抵达了多伦多。当时,多伦多尚未设立中国领事馆。我与代表团的同志们参与了为中国在加拿大的总领事馆选址的活动。那年,我的主要任务是在春节前慰问在那里的中国留学生。

问:哇!那已经快四十年了!没想到您那么早就到过加拿大了。那您第一次来加拿大除了慰问留学生演出之外,还有没有一些其它的难忘的经历?

答:那时已经临近春节,也正是1984年的圣诞节前夕。我们在多伦多的一位华侨领袖的家中享用了我在国外的首顿饺子。如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欢乐的聚餐,但饺子的具体馅料已经记不清了。在我们包饺子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加拿大有尼亚加拉大瀑布,而且多伦多有许多华人移民。

(1993年,在加拿大温哥华演出期间,姜昆与大山、当地华侨曲光辉、孙小姐、小潘在一处国家公园内的加拿大原住民的雕像下合影留念。照片由大山拍摄)

问:相比于四十年前,现在的华人就更多了,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到处都是中国商铺和中国文字。您还记得近四十年前您第一次来多伦多的时候,看到过哪些中文标识吗?

答: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我初次踏入多伦多,最显眼的三个中文字符是大街上“警察局”的招牌,这个印象深刻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问:做为一位来自中国文化界的名人,当年您在多伦多的那段时间里,是否与当地的文化界进行过交流?

答:那当然,交流还不少。当时在这多伦多的那些天里,除去为中国留学生演出,就是跟加拿大的文化界人士一起座谈交流。那时候,我有幸的认识了当时多伦多大学的一位研究中文的专家,一位会说中文的女士,一位老阿姨。她那一年已经57岁了,我们管她叫石清照,是她仿照着中国伟大的诗人李清照给自己起的一个中文的名字。她的本名叫史达芬尼,是多伦多大学的一名教授,一直从事中国曲艺艺术研究的专家。她听说中国的相声演员到加拿大来了,主动找上门来了见一见我们。

问:听起来很有意思,很想知道您与这位石清照教授见了面之后聊了些什么?一定都是跟中国文化有关的。

答:没错!那一次相识我们互相讲了很多。她非常兴奋地讲到了,在两年以前她第一次来到了中国的大陆,到北京去学习曲艺。她告诉我们,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她学习中国文化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她说,她过去学习的时候,觉得有很多是书本上的,来到了北京以后,她才真正的感到了艺术是活灵活现的,活生生在你身边的东西。她讲的兴致那么高,我非常感动。

问:石清照教授对中国的曲艺这么有兴趣,一定是很开心有机会接触到您这位来自中国的曲艺大师。您说你们互相讲了很多,那石教授具体都跟您讲了哪些她了解到的有关中国的文化?

答:她跟我聊了很多,让我惊奇的发现她对中国的曲艺,尤其是北京的京韵大鼓,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和专业知识。她如数家珍地讲出了像什么《剑阁闻铃》、《丑末寅初》,那么有名的段子。当时我30岁刚出头,对这些传统段子还懵懵懂懂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史达芬尼教授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许多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曲艺传统的一些知识,使我深得教益,对她尊重敬佩有加。后来,她跟我聊起来,我才知道,她年轻的时候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文,后来到台湾又去进修,在那里,在她的指导老师推荐下,喜欢上了中国说唱艺术中的京韵大鼓。在台北,她又结识了京韵大鼓名家章翠凤,自此开始,学习和研究京韵大鼓就成了她一生的追求。石清照教授在哈佛大学修博士学位时,撰写的论文就是《京韵大鼓研究》,导师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女儿,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她告诉我,1975年,她来到大陆北京访问,她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研究中国的曲艺艺术,还是应该到中国大陆来,这里才是曲艺艺术的根,在这里能与曲艺界的专家学习和交朋友。

问:真是非常难得!一位加拿大的教授会对中国京韵大鼓有着如此深刻的研究以及如此执着的追求。我很想知道,自那次之后,你们还有别的交集吗?我感觉石教授应该会继续跟您保持联系,因为你们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而且是可以长期交流并且探讨的有关中国曲艺的话题。

答:当然有。1985年,我当了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以后,在北京接待了许多国外的学者,有俄罗斯的司格林(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的主任)。有美国的一位学者,中文姓名是白素贞,还有赵元任的女儿赵如兰等著名的研究中国说唱艺术文学的外国学者们。在这个庞大的队伍当中,其中有一位就是我初次在多伦多见过的史达芬尼教授。我们第二次相见的时候就更加熟悉了。那一年她拜了我们中国广播说唱团的著名的京津大鼓表演艺术家孙淑筠老师为师,成为了中国京韵大鼓入室学习的第一位海外洋人弟子。

(1979 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的老主席陶钝先生与研究中国曲艺的加拿大学者石清照、美国学者白素贞探讨中国文化。)

尤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十年以后,我作为访问学者又来到了加拿大进行学习交流的时候,居然有机会住在了这位史达芬尼教授的家里,跟她一起来学习和研究探讨包括原住民的一些古老的说唱艺术当中的一些知识和历史。我从史达芬尼教授那里学到的一个新词叫做“多元文化共存发展”。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什么叫多元文化?我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我在以后的日子当中,应该说十数次的来到了加拿大以后,才知道“多元文化”在各个国家汇集到此地,各种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地—加拿大,意味着什么。当然,对此地的文化风情历史各方面的知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4年,姜昆做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进行学习交流,住在了石清照教授位于温哥华维多利亚岛上的家中。图片为姜昆在石教授后院的小木屋里。)

问:那您和石清照教授在加拿大的研究中有什么具体的成果和发现吗?

答:我们一起研究了加拿大原住民的说唱艺术,并试图找到其与中国京韵大鼓的共同点。我们发现,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强调与自然和宇宙的连接,都有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入思考。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石教授和我发现了“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真正含义。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意识到,不同的文化不仅可以共存,还可以相互影响,产生新的、独特的文化形式。这一发现不仅对我们两个国家有意义,对于整个人类文明也是如此。

问: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发现,尤其是因为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有将近一半的人都是来自北美之外的国家。那在您的对加拿大的多次访问中,您是否有过深入的跨文化交流体验?

答:在这以后的数年当中,我多次来到加拿大进行一些交流演出活动,主要的任务就是慰问华侨。我们去了好几个城市,在这些交流演出当中,我也是逐渐的在了解为什么加拿大有一个“多元文化”这样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就感觉到加拿大对于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化,还有外来的文化,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在温哥华,当时在一所叫西蒙菲沙大学里边,有一个叫跨文化交流的中心,这是原来的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王建,英文名字James Wang,是他的夫人创办的一个研究中心。她是来自台湾的一位学者,这个中心的名字叫 Cross Culture Center。我当时去到了这个中心了解了一下什么叫跨文化。王建的夫人带我先看,看他们布置的环境。他们学习文化,不是让大家先拿书本先学写字,而是让大家先在一个有特点的环境当中去学习和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氛围。我看到他们教学生怎么使中国的筷子,教学生怎么盘着腿跪在地上吃日本料理。中国的剪纸、灯笼、扇子、书法;日本的榻榻米、茶道、插花;还有中国台湾原住民民族、民俗的东西都摆在这里,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让大家体验。在课余的培训中心当中,还向社会对这些文化有兴趣人士们进行在这里边实习、演示和一些宣讲活动。那么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当然了也包括他们对于研究加拿大曾经有过影响的一些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类型的文学艺术和文化人士历史、沿革,他们在这里进行搜集整理,也进行深度的研究探讨。

王健先生会说快板,在温哥华,他经常参加华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每一次他都来一段。我也是到温哥华演出的时候,偶然碰到了王建先生,因为过去知道他是加拿大大使馆驻中国的文化参赞,所以一见面跟熟人一样。当时大山陪着我,我身边两个外国人,全是大鼻子,一见面,“嘿!你最近怎么样?”另一个说,“挺好的,你有什么演出没有?”两个人用北京话聊得热火朝天,把旁边过往的加拿大行人都看呆了。我在边上说,你们这就是跨文化吧,哈哈哈哈!

问:您刚刚提到大山,我想如果说到您和加拿大的情缘,一定不能不提您这位加拿大的洋弟子。请问大山是哪一年,如何成为您的徒弟的,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答:那是1989年,我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一个仪式,这个仪式上,我收了一个加拿大的留学生——我自己的第一个外国的徒弟,相声弟子,陆世伟-大山。大山在北大当留学生时,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演小品。这个节目在《难忘的1988》的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上播出了,他扮演的小品人物叫做“大山”。一句半生不熟的北京话,“玉兰开门啊”反复在小品当中出现了好几次,效果非常强烈,成为了当时所有人都听了以后哈哈大笑的金句。就是因为一个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让人乐不可支,几乎全国的电视观众都记住了这个角色的名字。也因为这个小品在中国影响太大了,所以陆世伟自己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艺名——大山。如今大山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了。

(1989年,姜昆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个名为“名笑星收徒,洋弟子拜师”的仪式,正式收了当时在北大留学的加拿大学生陆世伟为徒,他便是大家后来熟知的大山。)

问: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啊!我一直想知道,中国有那么多相声艺术家, 为什么大山会选择拜您为师呢?
答:大山特别的酷爱中国的文化,而且难得是他还非常喜欢相声。他在看和听相声的过程当中,特别选中了我,因为用他自己话说,“我觉得你说的相声里边的语言我都能听得懂,我听别的相声北京味太浓了,我有点听不懂”。所以在他的宿舍里,他把所有关于报道我的报纸全部剪下来,贴在他自己的床边墙上。我到北大去参观学习的时候,到留学生宿舍看到这个情景,我也非常感动。这时候在北大,在一位老师的互相的切磋之下,我同意了大山提出要拜我为老师的这个要求,收了大山为徒弟,让他跟我学相声。

(2018年,姜昆与大山在西班牙最有象征性的牛塑像前合影留念,大山还特意穿上了斗牛士的服装。)

问:当时大山拜您为师的具体程序和仪式是怎样的,是传统的方式还是现代的方式。答:那是在1989年10月份的时候,在北大举行了一个晚会,这个晚会的题目叫做《洋弟子拜师,名笑星收徒》。在拜师会上,我们新事新办,不搞一些磕头这些旧仪式,而是向老师三鞠躬,也不搞什么送厚礼,改为送上了三束鲜花一碗茶;我把我编写的一些相声书籍和《传统相声大全》的书回送给了大山,然后我们在一起共同表演了相声。仪式热烈、隆重、简朴。唐杰忠老师也是作为我收徒见证人,我们一起尽情的为这一段“洋弟子拜名笑星”这样一段历史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以后大山的发展就不用说了,通过电视演出,他的节目一次比一次精彩,他真正成为了在中国的“洋笑星”。

(1989年,姜昆、唐杰忠和大山在上海国际相声幽默艺术节上演出了传统三人相声《金刚腿》。)

问:是的,大山的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相声演员。做为他的师傅,您一定对他特别了解 ,能跟我们分享一点有关他生活中的趣事吗?

答:可以啊。有件事特别逗,我觉得可以分享一下:大山回到加拿大的时候,有一次被他自己孩子的老师请到了学校。老师说,你要跟我们的同学们解释一下,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因为昨天同学们在一起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这个活动当中,你的儿子跑上来说,“我的爸爸的工作是,他站在那儿说话,有人给钱。”我们实在搞不懂你是干什么的?

(2005年,姜昆与徒弟大山一起参加北京希望马拉松大赛,身体力行支持慈善事业。)

问:哈哈!大山的孩子和学校的老师都很可爱。我听说大山为加中文化的交流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答:是的,大山是一位中加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真正成为了中国和加拿大两国文学艺术,以及各方面活动中的真正的文化使者。比如,在中国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上,他行进在加拿大体育代表团的队伍里,展现在全球体育爱好者的面前,那时,他是加拿大的中国文化顾问;在接下来的温哥华冬季奥运会上,他又出现在中国代表团的行列中,此时,他是中国的加拿大文化顾问。当中国领导人访问加拿大,在渥太华举行的国宴上,加拿大总理了解到大山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后,特意请他来主持这次国宴和欢迎招待会,这给了访问加拿大的中国领导人一个惊喜,因为所有的来宾都认识这个“洋笑星”。所以说,大山不仅是中加文化交流的真正使者,更为重要的是,他在中加两国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这比仅仅当相声演员的角色要重要得多。

问:的确如此!姜昆老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也非常感谢您分享了那么多宝贵的关于您与加拿大的故事。最后,想请您为加拿大的读者说几句心里话好吗?

答:当然好!非常好的建议,谢谢!我想告诉我们加拿大的读者:把中国的欢乐洒向世界,把世界的欢乐引向中国,这是我从事曲艺事业一生的愿望。我愿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努力。同时我也要借这个机会对加拿大读者们说,祝愿你们的生活如加拿大的枫叶般绚烂多彩,如洛基山脉般坚韧崇高。愿你们每天都充满活力和希望,与家人和朋友共度美好时光。无论身在何处,都希望你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温暖和友谊。再次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愿友谊长存,幸福常伴!”(马美霖)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

赞助商广告

本站必读

保持联系

6,985粉丝喜欢
1,481追随者跟随
1,453用户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