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忙开工。中国经济的浓浓春意正向全球涌动,利好消息接踵而至,眼光敏锐的国内外侨商竞相抢抓商机——
浙江制造的户外用品,获得国外大型商超“入场券”;从新加坡引进的智能康养项目,迅速在国内多城落地开花;来自海南的特色产品,让欧洲消费者感受到“椰风海韵”;在安徽合肥的侨梦苑,大批侨资企业在春节假期后加紧赶工……很多侨商说,2023年,生意有赚头、自己有干头!
“这个开年,给力!”
1月28日,浙江湖州德清,侨企泰普森实业集团董事长杨宝庆早早等在车间门口,跟每名返岗复工的工人击掌鼓劲。“今天是新春开工第一天,大家的眼睛里全带着笑!”
机声隆隆响起,50万平方米的厂房里,背包、钓具、帐篷、房车配件……各类户外用品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有条不紊操作设备,赶制订单产品。“国家重视扩大内需,户外运动产业站上新的风口。”杨宝庆做了30多年外贸出口生意,新的一年,他决定“向内看”,“公司去年在国内市场销售额翻了一番,今年有望再增长50%到75%。”
欧美广西总商会会长刘耀泽马不停蹄落实新年“任务清单”:通过在深圳上线的跨境电商平台,引入巴西牛肉、马来西亚水果等海外优质特产,让中国消费者尝鲜;经由在南宁落地的乡村振兴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搭建智能闭环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广西本地农家好货陆续“出海”。
“春节假期,老家的街巷白天人流不断,夜晚灯火通明。”刘耀泽越看越欢喜。他准备追加投资30亿元人民币,给乡村振兴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建设再添一把火。
侨商侨企踊跃向前,各展身手;侨务部门保驾护航,温暖侨心。浙江省委统战部开展“助侨直通车·侨企大走访”活动,到侨企“走家串户”,倾听心声,回应诉求;广东中山侨联举办“侨界与政府面对面”座谈会,请来商务局干部与“网红”企业家解读最新政策,传授发展“锦囊”;福建福州侨务干部登门拜访春节回乡探亲的海外侨商,拉家常、叙乡情、问计于侨、共话合作……
“人心齐,事必成。这个开年,给力!”刘耀泽已经攒足了劲。
“两边跑,而且比以往跑得更勤”
最近,四处奔忙的不只是国内的侨企侨商。
“2月,飞趟北京和广西,把准备投资的新项目砸实。”新加坡南洋国际俱乐部主席孙侠人在海外,心却早已飞回中国。1月中旬,她作为海外侨胞代表列席2023年广西两会,会上一连串稳增长、谋创新的积极信号,听得她兴奋不已,计划增加投资20亿元人民币,将新加坡的智能康养房项目引进到南宁,再推广至全国多地,打造“社区+康养中心”一体化模式。回新加坡不到半个月,孙侠又订了来华出差的机票,“今年注定是要两边跑,而且比以往跑得更勤!”
近两周,德国侨商、香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文也把生物钟调到“北京时间”,争分夺秒与国内多地政府对接投资细节。深耕德国智能制造领域20余年的王志文列出一份长长的2023年赴华投资“计划表”:设厂生产德国标准的智能制造生产线设备,投资研发清污特种机器人,投建中德产业园,参与建设新侨创新创业基地……
海外侨商为何不约而同望向中国?
因为这里“底盘”够稳。“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厚实底子,有14亿多人的超大规模市场,哪个做生意的不心动?”孙侠说。
因为这里潜力够大。“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技术工人专业水平稳定,企业高校产学研结合紧密,智能制造应用空间广阔。”王志文投资中国的心志笃定。
因为这里环境够好。《2022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显示,超九成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及以上水平。近日,江苏多地侨务部门相继出台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侨企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让回国投资兴业的侨商来得更安心、干得更顺心。
回中国做“赶潮人”
来自广州的鞋服箱包、义乌生产的日用百货、从中山运来的各式灯具……在法国巴黎北郊欧拜赫维利耶市的华人进出口批发商圈里,琳琅满目的“中国制造”,让欧洲各地采购商挑花了眼。选品、订货、讨价还价,普通话、法语、英语交叠切换,一笔笔采购订单应声敲定。
2月3日,主管批发商圈的法国华人进出口商会与海南省贸促会、法国华二代创业协会签订合作备忘录。之后,种类丰富、质优价美的“中国制造”和海南特产,将经由海南自贸港运往批发商圈,进入欧洲市场。
“海南自贸港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金字招牌’,也是我们洽谈中外贸易合作的一张‘金名片’。”法国华二代创业协会会长詹胜洁是这次合作的“搭桥人”。日前,他在法国“香水之都”格拉斯洽谈中法香薰产业合作,当地政府官员听他讲了海南自贸港开放政策后,“两眼都闪着光”,连说3遍“太好了”。
中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海外侨商牵线搭桥的舞台也越来越宽广。
新春伊始,浙江“千团万企出海拓市场抢订单”行动风风火火,广大侨企争相参与,“抢”到实打实的订单,提振满当当的信心;在福建,全国首个面向华侨华人的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平台“侨易邦”运行平稳,帮助侨商把更多福建商品“搬”到海外客商面前;在广东,全国首个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的税收服务中心揭牌成立以来,为华侨华人提供愈加便利化、精细化的一站式线上税收服务……有了“娘家人”助力,海外侨商以“侨”为“桥”更顺畅。
“现在中国遍地是机遇,我们侨商可不能错过!”詹胜洁说,许多和他一样在海外长大的年青侨商都盼着在中国干一番事业,“我们要回来做开放大潮中的‘赶潮人’!”(本报记者 严 瑜 高 乔)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2月07日 第 01 版)
“向上向好,我们有信心”系列报道
责编:侯兴川、张青津